两次手术,让“瘫痪”20余年的她重新站起来了

2020-03-26 22:20:28

“20多年了,我被这病痛折磨着,以前稍微活动一下髋部就痛的受不了,只能在轮椅上度日。现在居然能下地走路了,真的跟做梦一样。”近日,42岁的刘女士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一年来到医院复查,在于都县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再次见到科室主任及经管医生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患者刘女士,是于都县葛坳乡人。20多年前出现腰、骶髂关节酸胀疼痛不适,反复出现脊柱发僵,适当活动后症状减轻。刚开始刘女士并没有在意,每次疼痛发作时就吃止痛药,效果也不明显。

随着时间推移,刘女士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驼背畸形,脊柱及髋膝关节强直,功能逐渐丧失,平日里轻微活动一下关节都是钻心的疼痛,别说下地走路了,连上下床都需要家人帮助,身体和精神长期遭受病痛折磨,这时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2018年12月16日,刘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于都县人民医院就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膝、踝关节”,属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刘女士这样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难度很大。针对患者的病情,副院长管振华带领关节科团队进行科内术前讨论和分析,认为手术存在几个难点:由于刘女士脊柱和髋膝关节强直,手术时术野暴露困难,消毒、麻醉及手术时如何摆体位是个考验;刘女士长期关节功能活动受限,肌肉力量较弱,术中切口相对较大,对髋关节周围肌肉损伤大,术中出血会比较多;刘女士骨骼异常,术中截骨操作不如其他患者操作方便,骨质较差,术中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骨折。

为了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管振华带领团队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充分进行术前准备。结合刘女士体型瘦小、术前贫血、骨质疏松严重等病情,讨论决定先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3-6个月后恢复情况良好后再考虑行左髋手术。

2018年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

2018年12月19日,在手术室的精心配合下,管振华及关节科团队成功为刘女士进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手术历时2个多小时。术后经过关节科团队的优质护理及专科康复锻炼,术后第3天刘女士就可以扶助行器下地行走,做了手术的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2天术口正常愈合拆线。

2019年行左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

术后3个月,刘女士恢复良好,于2019年3月29日又在该院行左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术中患者左髋骨质疏松严重,髋臼后方骨质缺损,生物型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差,故予骨水泥型假体。

刘女士术后第1天就可以扶助行器下地行走,术后第3天就可以自行下地行走,双髋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等活动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改变了术前生活无法自理的现象,刘女士及其家属对手术效果和关节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康复指导非常满意。

2020年3月13日刘女士术后一年来院复查,DR显示双髋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假体与自身骨逐步愈合。

据统计,强直性脊柱炎致残率在30%以上,由于本病起病进展缓慢,早期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被忽视或误诊。管振华提醒,当有腰背臀部疼痛,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僵硬感而活动后减轻、或腰部活动不灵活等症状持续存在不缓解甚至越来越重时,应及时就医,以求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发生脊柱强直而出现活动障碍和脊柱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