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技术成功开展 急性肝衰竭患者转危为安

2020-04-08 12:54:53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成功为一名急性肝衰竭患者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人工肝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患者目前已转入普通病房治疗。DPMAS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院重症医学科为危重肝衰竭患者带来了更丰富的前沿救治方法,今后,将给更多危重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为广大患者抗击肝功能衰竭架起了一座通往新生的“救命桥”。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右腹痛5天在于都县第二人民医院治疗后于3月13入我院泌尿外科,入院时患者心率快,呼吸急促,血氧差,血压在大量升压药物下仍极低,入院诊断为:脓毒性休克 右输尿管结石伴积水并感染 双肾结石……立即转入ICU治疗,给予了机械通气,PICCO有创及床旁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治疗。

虽然经过积极前期治疗,患者循环系统逐渐稳定,但还是出现了急性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凝血机制障碍等并发症,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唯一办法就是应用血液净化技术—人工肝进行治疗。然而,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人力资源紧张,治疗费用高昂,最重要的是病人有凝血功能障碍和严重出血,这无疑给人工肝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重重。

但是家属的殷切期望和患者的求生意志以及作为医者对每一个生命的敬重,让这个勇于接受挑战的团队决定冒险一试。于是与家属积极沟通后,经家属同意,决定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人工肝治疗。

此时,患者总胆红素已上升至826.4ummol/L,谷丙转氨酶1407U/L,谷草转氨酶2205U/L,凝血功能紊乱:INR2.1,PT29.1,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科主任邓石长副主任医师和刘毓芳护士长不辞辛劳,从开机预充管路一直守护到顺利结束治疗。

连续三次的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黄疸症状明显减轻,总胆红素下降至143.7ummol/L,谷丙转氨酶下降至114U/L,谷草转氨酶降至69.5U/L,尿量增多,各项指标趋于稳定,顺利脱机拔管,于3月24日转普通病房治疗。

     那么人工肝究竟是什么?又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一种组合型人工肝治疗模式,采用新型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两种树脂吸附柱联合应用。双管齐下,增加胆红素的清除能力,在改善黄疸症状的同时增强对毒素、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的清除,提高了临床救治成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DPMAS联合PE的人工肝组合治疗模式不仅节约资源,性价比高,取长补短,改善单纯DPMAS所致凝血物质消耗,缓解血浆资源紧张问题,该技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重型肝炎、肝性脑病、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顽固性胆汁淤积方面均有一定疗效,该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在重症肝炎及肝衰竭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近年来,于都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搭建重症救治平台,服务临床科室,我们相信这个团队未来还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在造福病人,对抗死神的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